2020年,安徽银保监局紧紧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充分发挥保险机制作用,念好“保活实广新”五字诀,有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健运行、循环畅通。截至12月末,全省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404亿元,同比增长4.09%。其中,财产险保费收入471亿元,同比增长4.04%;人身险保费收入933亿元,同比增长4.11%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2亿元,同比增长23.59%。保险业总资产2804亿元,赔款与给付477亿元,同比增长13.81%。
围绕“保”字下功夫,推动经济社会稳健运行
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。调整增加570款保险产品的责任范围,取消或放宽840款保险产品的限制条款。联合省财政、地方金融监管等部门开展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政策性保险试点,为2700余家小微企业提供营业中断等风险保障3.27亿元,在保险责任到期后免费延续至2020年底。保险机构向一线抗疫人员赠送1828亿元生命安全和人身健康风险保障,对86万件保单实施延期缴费还款,缓解保险消费者压力。
做好重大洪涝灾害理赔服务。开通理赔绿色通道,启动预赔付机制,对蓄滞洪区农户实施倾斜性补偿政策。累计向受灾群众支付赔款32亿元,其中农业保险(含农房)赔款21亿元,为防灾减损、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提供有力支持。
围绕“活”字使长劲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
融入区域发展战略,着力支持科技创新。出台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33项措施,突出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支持力度。瞄准创新关键领域,大力发展科技保险。2020年为1710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风险保障693亿元,支持492套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、34个批次重点新材料首次投入运用。
服务自贸区建设,畅通经济双循环。制定银行保险机构支持自贸区发展30条细则,探索简化自贸区特色机构和高管准入流程。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额146亿美元,为稳外贸发挥重要作用。
推动险资入皖,支持重点领域发展。发挥保险资金久期长的优势,为全省经济建设提供大量、长期、稳定的资金,在皖资金运用余额1400亿元。在长期支持省内重点企业及交通、公租房、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,不断加大对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养老实体等重点产业支持力度。
围绕“实”字下功夫,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
大力发展农业保险。稳定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,加快推动特色农险发展,开展粮食作物补充保险、大灾保险、完全成本保险、目标收入(价格)保险等试点,健全“基本+大灾(补充)+商业”三段式保障体系,实现从“保大宗、保灾害、保生产”向“保特色、保收入、保全产业链”延伸。截至12月末,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457亿元,同比增长20.1%;粮食作物承保面积居全国第2;特色险提供风险保障685元,同比增长27.45%。31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区基本实现“一县一品种、一村一特色”,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发展生产,脱贫奔小康。
助力健康扶贫。参与“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”医疗保障体系建设,推行一体化经办、“一站式”结算,2020年为420万人次贫困人口报补约28亿元,有效缓解“因病致贫返贫”现象。
创新保险扶贫模式。开展“深贫保”试点,构建“特色农业、意外事故、民生保障”产品体系,综合提高贫困农户抵御各类风险能力,覆盖六安、宿州等8市24个县区,支付赔款9500万元,受益贫困人口7万户次。
围绕“广”字出实招,推动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
大病保险实现全省全覆盖。保障5843万人,2020年赔付107万人次、30亿元,将医保实际报补比例提高16%。在多地推出保费低、保额高、保障广的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。
基本医保经办由试点地区向全省推广。至12月末,试点覆盖2068万人,经办基金规模155亿元,审核拒付不合理费用8353万元,保障医保基金安全运行。
长期护理保险扩面提标。从安庆试点以来,试点范围由市区城镇职工扩展至全市城镇职工,保费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升至40元。2020年为46万人提供100亿元长期护理风险保障,累计赔付3665人次、419万元。
围绕“新”字聚合力,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
创新社会管理方式。在非煤矿山、危化等八大高危行业领域推广安全生产责任险,提供风险保障271亿元。医疗责任险为5645家医疗机构提供风险保障38亿元。校方责任险为1064家教育机构提供风险保障417亿元。责任保险在食品安全、环境污染等领域覆盖面不断拓宽,积极构建多层次、立体化的社会安全网。
完善道路交通治理体系。推动交强险电子保单线上服务,与公安交警车驾管等实现保单数据共享。推进车险综合改革,保险额度提高,单均保费大幅降低,消费者普遍获益,初步实现“降价、增保、提质”的阶段目标。
参与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和环境改善。发挥保险业机构网点、服务人力优势,警保合作推进农村地区“两站两员一长”机制建设,建成交通安全劝导站235个。(安宣)